市场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粮油信息市场资讯
未来玉米价格仍有下跌动能
消息来源:新浪财经     发布时间:2021-09-02     点击数:
  8月份,玉米价格小幅下跌。但由于目前国内玉米市场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玉米现货价格依然存在传统的季节性支撑因素。因此,很多现货产业企业及期货投资者认为玉米仍有一冲的动力,只要“稳住”依然“能赢”;但从诸多迹象来看,尽管玉米市场暂时没有特别明确的重大利空,但很多迹象表明,玉米价格上行的空间和可能性很小,未来价格很有可能逐步走软。主要原因如下:
  一、现货市场价格走势缺乏方向性但利多匮乏
  7月下旬以来,国内玉米现货市场在经历了之前的急跌之后,进入了震荡走弱的阶段。从北方港口的情况看,锦州港玉米平舱价在过去1个多月时间内波动很小,维持在2640~2670元/吨之间,如此小幅度波动在2015年玉米收储制度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后是很少见的。同时,华北产区兼深加工地区的情况也很类似。山东潍坊的玉米出库价过去1个月基本徘徊在2790~2810元/吨。现货市场的整体波动率降低,往往意味着短期市场消息的匮乏,展现了市场投资者的迷茫心态,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市场正在酝酿着新一轮的行情。
  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且近年进口量大增、贸易商等市场参与者数量增加、市场资金沉淀量增加的品种,玉米价格不会一直维持低波动率震荡的状态,必然会选择方向。从多头的角度考虑,目前市场能拿得出手的因素有哪些呢?产量?消费?进口?数来数去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利多因素,勉强可以算利多的可能是两个:第一,是玉米的港口库存。截至8月16日,南北方港口玉米总库存为224万吨,同比下滑15%,这是自2015年临储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库存走低看似利好,但却源于季节性因素和需求的不足。一方面,由于南方销区价格低迷,导致北方港口贸易商缺乏收购囤货和交易的热情;另一方面,目前正处于夏玉米收获前夜,持续性的库存消耗使得玉米港口库存下滑至历史低位,但也验证了市场的利空情绪:在市场对未来玉米价格走势呈现悲观态度的背景下,无论产区还是销区,对于持有库存都是非常谨慎的。第二,生猪存栏量的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6月,我国生猪存栏量约为4.39亿头,同比增加29.2%,而截至7月,生猪存栏量同比值变为31.2%,从同比增速来看,这是去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从常理推断,这意味着下游饲料需求应当是有保证的;然后从饲料数据看,似乎需求没有同比例增加。7月,我国饲料产量2556万吨,同比增加17%;5-6-7月的数据对比,生猪的同比增速一路走高,而饲料增速却一路逆行走低,从5月同比增27%变为7月同比增17%。这样矛盾的数据,可以直观地表明,这个玉米市场的利多因素恐怕成色不足。
  而如果要数利空因素的话,那可能就比较多了。
  二、我国及国外玉米供给量仍将增加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8月饲用谷物供需报告,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4290万公顷,同比增加4%,与上月预测持平;产量预计2.735亿吨,同比增加4.9%,与上月持平。从华北和东北地区未来40天的天气来看,没有特别极端的天气出现,总的来说,今年的光照、土壤墒情都要好于去年。尽管8月25日至27日,受东北冷涡影响,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西部出现了大范围降雨和强对流天气,但今年东北地区的“雨热配置”还是比较合理的。传统上,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北地区东部容易洪涝而西部容易干旱。但今年从6月、7月、8月的降水情况来看,是比较理想的:吉林西部及内蒙东部地区整体降水偏多,而吉林东部、黑龙江和辽宁大部则降水偏少,加之在降水之后光照总体比较充足,因此对玉米生长是有利的。目前,东北地区大部分主产区的玉米处于吐丝灌浆期至乳熟期,在整体有利的气象条件下,今年的产量不会有问题。尤其是今年没有出现类似去年8月末、9月初的台风天气,所以从现在情况看,这个预测结果中规中矩,今年玉米小幅增产是比较可信的。同时,从全国情况看,根据国家卫星遥感情况看,目前多数玉米产区的长势好于往年,秋收供给有保障。
  从进口情况来看,7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286万吨,环比减少71万吨;今年1-7月,我国玉米累计进口量高达1816万吨,同比增加225%。目前我国进口玉米主要来源于美国和乌克兰,7月玉米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乌克兰进口玉米比上月减少了106万吨。这里面既有进口利润下滑的因素,也有季节性的因素。但从美国玉米进口的情况看,不降反增。7月美国玉米进口量为251万吨,环比增加34万吨。传统上,由于美国玉米出口与美国大豆(5739,14.00,0.24%)争夺码头利用率,因此3月到8月是美国玉米出口的旺季。由此,预计未来2个月,美国玉米仍然会大量涌入中国码头。
  从USDA公布的8月WASD报告来看,预计2021/22年度美国玉米出口量为6096万吨,比7月的预测值降低了254万吨,比2020/21年度出口量减少约10%。但从美国玉米产量预测来看,8月预计2021/22年度产量为3.75亿吨,同比增加4%。美国新季玉米产量增加、出口减少,国内消费变化不大,这意味着美国玉米从此前的去库状态变为垒库状态。2020/21年度,美国玉米库存消耗量约在2000万吨左右,但2021/22年度,预计库存将增加约300万吨。也就是说,美国玉米出口量的减少,并非因为没有玉米,而是因为预期国外进口需求减少。从全球的情况来看,2021/22年度玉米产量预计约11.86亿吨,同比增加4%。尽管美国玉米可能减产,但其他国家玉米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除中国外,巴西玉米产量预期调升至1.18亿吨,同比增加8%,阿根廷预期5100万吨,同比增加9%,乌克兰玉米产量预计为3900万吨,同比增加32%,欧盟玉米产量6550万吨,同比增加2%。特别是此前美国玉米的3个主要竞争出口国,出口量预期同比增加:巴西预期出口量增加10%,阿根廷增加6%,乌克兰同比增加39%。其中,乌克兰的新季玉米增量绝对值高达900万吨,而其中相当一部分都会流入中国。就乌克兰进口玉米来说,通常到达我国的高峰时间有两个,一个是新季玉米收获后的11月、12月、1月,另一个是次年的春季。除非后面两个月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否则我国2021/22年度的玉米供给无虞。
  而从美国的周度进口和检验数据来看,截至8月19日当周,2020/21年度美国对我国玉米出口装船量高达2125万吨,恰好是19/20年度的11倍。从周度装船量来看,进入8月以来,发往中国的出口玉米的每周装船量已经回落至40万吨下方,但是从未装船量来看,2020/21年度美国对外出口的玉米未装船量还有约415万吨,其中对中国还有150万吨;2021/22年度的美国玉米未装船量则为1928万吨,其中对中国的为1074万吨。应该说,这一数字属于中等水平。也就是说:2021/22年度的美国玉米预计总出口量减少,相对而言其他地区进口需求减少,但是发往中国的玉米占比进一步提高了。未来美国新季玉米收获后,仍会有大量美国玉米涌入中国。从中美贸易协议的执行情况看,上半年的购买量距离协议量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中国的国际信誉是相当高的,除非美国再度恶意破坏两国关系,否则我国必定会遵守协议履行承诺。但是,在720万吨配额之外,高达65%的税税率显然不是普通企业能够大量承受的,因此,国企特别是央企必然是配额外进口的主力军,而通过此类进口来补充已经空出的玉米储备,并在玉米高价时根据节奏释放,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影响玉米市场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性储备和拍卖压力加大
  从2015年我国玉米临储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后,总体原则就是在稳定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中储粮等“国家队”企业,尽量减少对于玉米市场的直接干预,不与下游企业抢粮,更多地依靠市场定价的方式,来对玉米供求进行调节。今年,在国内玉米缺粮和中美贸易协议执行的大背景下,中储粮开辟了进口玉米拍卖的“新战场”,持续提供进口粮源。从6月初中储粮发布了《关于举办储运公司进口玉米销售专场的预告》后,中储粮网举办了进口玉米竞价销售专场,主要针对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许可证》和《进口粮谷加工/储备企业备案证书》的粮食加工企业。从目前的情况看,6月-8月共进行了约13次进口玉米拍卖,拍卖成交率从最初前2次的100%一路下滑,在8月24日和27日的最后2次拍卖中,乌克兰高价玉米全部流拍,而美国玉米的成交率也仅为81%和37%。这说明市场特别是南方消费区域对进口玉米的需求依然存在,但同时也表现出市场参与者对高价的抗拒心理和谨慎心态。
  此外,小麦和稻谷等替代品的储备拍卖活动,也对玉米需求产生了明显的分流压力。8月19日,国家政策性粮食定向竞价销售重度不宜存及食品安全超标小麦49.48万吨,全部成交,拍卖底价仅为1900元/吨;重度不宜存及食品安全超标稻谷、轻度不宜存籼稻、2014-2016年稻谷201万吨,成交149.7万吨,成交率74%,拍卖底价为1460元/吨。如此低的底价,一方面稳定了小麦和稻谷市场,但对玉米深加工需求也形成了明显冲击。小麦和稻谷的库存非常充裕,这决定了玉米价格不可能长期维持对小麦如此高的价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不发生极端灾害和宏观风险的前提下,2021/22年度的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将呈现出震荡走低的态势。当前的犹豫不决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价格向上走很难,那么大概率就只剩下向下走的方向。
分享到:

Copyright 200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省粮食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体育南大街槐岭路交叉口东北角格瑞大厦 邮编:050021
客服电话:   0311-85828136(国储)、 0311-85826001(地储)、 0311-85822788(资金结算)
冀ICP备20002302号-1

河北粮食交易中心

京津冀三地粮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