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中心动态学习研究
粮食供需的“紧箍咒”
消息来源:中国粮食经济     发布时间:2020-08-25     点击数: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所以说,要确保粮食安全既要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又需要居民有经济能力和相关的政策支持,能买到足够的粮食,同时还需要一个高效的粮食交易、运输和供应体系,架起从田间到餐桌的桥梁。这三点,中国都做的不错。但要注意的是,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接下来,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米健解答大家的疑问。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既然远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为什么又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仍将维持“紧平衡”?这个“紧平衡”怎么理解呢?
米健: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粮食安全紧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粮食需求量持续增加,源于两点:一是中国的人均收入会持续增加,这会使人均口粮消费略有下降,但肉蛋奶对应的饲料用粮和工业转化用粮将明显增加,这导致总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持续增长。二是城镇化还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城乡人口结构转型进一步增加粮食需求。目前中国城镇化率接近60%,如果只算户籍人口大概44%,发达经济体基本是在80%,中国的城镇化还要持续20年或者更长时间。城镇人口人均粮食消费高于农村人口,其主要原因是肉蛋奶对应的饲料粮消费更高,城镇居民在外就餐更多。这种人口结构转型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疫情开始初期,很多国家掀起抢粮的风潮,国内有些居民也在囤粮。即便如此,我国市场上也没有出现断粮、缺肉的情况。我们都有切身体会,食物供应还是稳稳的。是什么样强大的体系支撑着中国粮食的供应?
米健:目前,中国粮食的供应体系已经市场化。从2014年开始,国家把大豆、玉米之类的政策性收购取消了,基本上是市场收购。2016年开始对于小麦和水稻的粮食收购政策性收购比例略有下降,也就是说加强了市场化收储。所以目前其实我们的粮食从农民那里收购,一直到整个的供应链环节都是各类企业。中国市场化的粮食收购体系已经多元化了,它不会存在某个地方或者某些企业完全垄断市场。中国的粮食物流可能是全球最好的之一,它可以把主产区的粮食比较快地配送到大城市等需求比较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中国的农产品电子交易这个市场还是比较完善的,郑州的粮食交易所和大连的交易所,它们对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这些的定价和引导预期还是不错的。
如今,我们动动手指,食物就能送到家,似乎不用担心粮食供应链环节会出什么问题。不过,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还依然要警惕生产成本上升、自然灾害等因素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在生产量有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还用担心粮食价格有大幅波动吗?
米健:从粮食交易和流通来看,中国的粮食生产继续向主产区集中,跨区域长距离的粮食交易和运输不断增加,粮食价格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大幅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例如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的大中城市较多,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很大,虽然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地也产很多粮食,但还不够,需要再从东北和华北调入。如果因为自然灾害,长江流域粮食减产,那就需要调入更多粮食,粮食价格就会波动。粮食价格异常波动等因素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帮助农业生产者控制风险,中国应该加快完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Copyright 200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省粮食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体育南大街槐岭路交叉口东北角格瑞大厦 邮编:050021
客服电话:   0311-85828136(国储)、 0311-85826001(地储)、 0311-85822788(资金结算)
冀ICP备20002302号-1

河北粮食交易中心

京津冀三地粮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