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中心动态学习研究
引导玉米深加工行业健康发展 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消息来源:原创 谌琴等 中国粮食经济     发布时间:2020-10-29     点击数:

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扩张,四年来产能增加超过4000万吨,产业布局向东北地区集聚,尤其黑龙江增幅最大。大型企业不断增加,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化、规模化趋势明显,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目前玉米加工行业发展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等问题,酒精、赖氨酸、结晶葡萄糖、柠檬酸产能明显过剩;燃料乙醇扩张速度偏快,工业用粮需求增加,玉米产需缺口较大,影响饲料玉米供应安全。同时,经营模式落后,行业盈利能力不强,赖氨酸、柠檬酸等出现全行业亏损。笔者一行赴东北、华北深加工产能聚集地区调研,召开了玉米行业专家座谈会,深入了解了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针对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强化行业信息引导,发挥信息引导预期作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燃料乙醇原料多元化,改变过度依赖玉米现状;促进玉米行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研发高附加值产品,推动玉米加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内玉米市场供应。

 

一、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玉米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粮食品种。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9年世界玉米产量11.12亿吨,其中FSI(食用、种用、工业用量)消费4.13亿吨,占37.14%。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2019年玉米产量2.61亿吨,占世界玉米产量23.47%。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其中工业消费7900万吨,相当于玉米产量的30.27%。玉米深加工产品超过1000多种,在食品、化工、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多领域广泛应用。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2018年淀粉、赖氨酸、味精和麦芽糖醇产量分别占世界产量的52%、60%、68%和85%,味精、赖氨酸、山梨醇、柠檬酸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有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玉米生产大国和加工大国。

(一)加工产能扩张较快。进入21世纪,玉米保护价收购政策逐步取消,玉米市场化水平提高,玉米深加工进入新世纪第一次扩张期,加工产能由2000/2001年度的2000万吨左右增至2007/2008年度的7000万吨左右,2007年政府出台限制深加工产能政策,加上2008年玉米实施临时收储政策,且临储价格不断提高,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速度放慢,2008/2009—2015/2016年度深加工产能从7400万吨增至8450万吨。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后,玉米深加工进入新一轮扩张期,2016/2017—2019/2020年度加工产能年度分别增加900万吨、860万吨、1300万吨和1000万吨,2019/2020年度增至1.25亿吨,年均增速10%左右。考虑在建深加工项目,预计2020/2021年度玉米深加工产能将增至1.29亿吨,同比增长4%,比2015/2016年度增长53%。

(二)产业布局向东北地区集聚。由于主产区玉米价格相对便宜且粮源充足,深加工产业主要集聚在玉米主产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前后,山东、河北、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安徽8个玉米主产区加工产能占比在90%左右。华北黄淮海地区和东北三省一区是我国玉米两大主产区,也是玉米深加工产能的两大集聚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由于东北玉米价格相对便宜,供应量充裕,玉米深加工产业布局加速向东北地区集聚。2019/2020年度东北三省一区产能6200万吨,与2015/2016年度相比增加2600万吨,全国占比50%,提高8个百分点。同期华北黄淮地区(山东、河南、河北)产能增加1100万吨,占比下降4个百分点。在东北三省一区中,深加工产能又加速向黑龙江集聚,国投生物、象屿、阜丰、宁夏伊品、益海嘉里、鸿展等大型企业在黑龙江继续投资建厂,2018/2019年度全省加工产能2100万吨,占东北三省一区加工产能的40%。2019/2020年度黑龙江加工能力增至2800万吨,成为全国第一大玉米加工大省。

(三)大型加工企业不断增加。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型深加工企业兼并扩张速度加快,市场主导作用增强。2019/2020年度玉米加工产能前10位的企业合计产能达5020万吨,比2015/2016年度增加1720万吨。从加工企业(集团)看,诸城兴贸、中粮集团和阜丰集团玉米加工产能分别为820万吨、750万吨和630万吨,占比分别为6.6%、6.0%和5.0%,合计占比17.6%;从单厂加工产能看,西王、玉峰和金玉米等均超过200万吨,新建企业规模大多在100万吨以上。大型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玉米深加工企业集团化、规模化趋势明显,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型企业将逐步做大做强,小企业生存空间收窄。

(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玉米深加工行业大型企业的扩张,促进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根据淀粉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年产10万吨以上的淀粉企业41家,产量3049万吨,占总产量的98%,其中前10家企业行业集中度57%;淀粉糖、变性淀粉前10家企业产量分别为868万吨和114万吨,行业集中度分别为61%和65%。此外,柠檬酸、味精、赖氨酸等行业大型企业数量均在5家左右,前5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在90%以上。目前玉米加工行业整合力度逐步加大,后期部分产品质量差、资金短缺、设备陈旧的加工企业和落后产能将逐步退出市场,玉米加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经过近几年产能扩张,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特征明显,其中淀粉、味精产能相对合理,而酒精、结晶葡萄糖、赖氨酸、柠檬酸等产能过剩。

二是行业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玉米深加工属于传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在市场竞争力培育方面,企业过于注重“规模取胜”的竞争策略,不惜过度借贷投资建厂扩大规模,资产负债率较高,债务负担加重,部分企业甚至延期支付玉米收购款变相融资。产品以“大路货”为主,技术投入和产品研发较低,高端产品少。 

三是燃料乙醇扩张速度偏快。根据2017年《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20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燃料乙醇行业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主要以玉米为原料。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2017/2018年度以来,我国玉米市场“产不足需”,若后期燃料乙醇项目陆续开工投产,我国玉米产需缺口将扩大。

四是行业盈利能力较弱。玉米深加工行业直接生产淀粉和酒精的产能占总产能的85%,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行业盈利能力较弱,主要依靠低价原料赚取利润。2020年1—9月玉米价格同比平均涨幅16%,东北地区淀粉加工利润降至3元/吨,华北已持续亏损半年以上,平均亏损72元/吨左右。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亏损更加严重。

五是加工用粮需求增加,玉米产需缺口扩大。2016年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深加工产能大幅扩张,工业消费相应增加,2018/2019年度玉米工业消费增至7900万吨,比2015/2016年度的5500万吨增加2400万吨,增幅43.6%,占玉米总消费的26.4%,工业需求大幅增加是玉米产需缺口扩大的重要推手。除此之外,东北地区作为全国优质玉米主产区和南方饲料玉米的主要供应来源地,玉米加工企业向东北集聚,大量消耗东北优质玉米,东北燃料乙醇项目按期投产后,东北玉米有可能大量减少外流,影响南方高品质饲料玉米的供应安全。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强化行业信息引导。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及时发布玉米供需、价格行情和行业各品种产能、开工率、利润率、价格等信息,加强行业趋势预判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充分发挥信息引导预期作用,引导行业规模合理扩张,避免行业产能同质化、低端化的重复建设,促进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二)推动燃料乙醇原料多元化。按照“不与人畜争粮,不与粮林争地”的原则,强化粮食供求调节“蓄水池”的功能定位,科学管控粮食燃料乙醇总量,特别要严控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优先保证玉米饲用需求。短期可使用质量不达标粮食加工燃料乙醇,长期来看,要大力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改变过于依赖以粮食为原料的现状。

(三)引导玉米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技术研发投入,延长玉米产业链,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淀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盈利能力,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和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玉米深加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玉米供求形势将长期趋紧。因此,既要稳定国内玉米生产,又要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国内过剩口粮可以进入饲料领域替代玉米,也可以适当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DDGS、木薯等玉米替代品,拓宽进口来源地,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以更好保障国内玉米供给安全。

(作者:谌琴  刘冬竹  曹智  李圣军;作者单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刘冬竹为副主任)
来源:2020年第10期《中国粮食经济》
分享到:

Copyright 200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省粮食交易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区体育南大街槐岭路交叉口东北角格瑞大厦 邮编:050021
客服电话:   0311-85828136(国储)、 0311-85826001(地储)、 0311-85822788(资金结算)
冀ICP备20002302号-1

河北粮食交易中心

京津冀三地粮缘